不得不看的家长群,制造“好妈妈”的工具
出处:来源于网络
#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#
老胡说每次点开手机。看到家长群里的一堆信息。
不知道。你是否会有焦虑的感觉?
孩子被批评了。内心就莫名觉得很愧疚;
只有孩子被表扬了。才会觉得开心。
什么时候。孩子成为了我们“取悦”老师的工具?
1
说起家长群。你会有什么感觉?是觉得方便了交流。还是增添了麻烦?
有人说:
“自从有了家长群。每天都是家长会!”
“家长群就是马屁群。大家一起跟着说客套话。有时候觉得真累。”
也有人说:“最怕在群里被点名说孩子成绩下降了。感觉很丢脸。”
可是马上就有人反驳:“你女儿考的130分也要给老师道歉的话。你让那些孩子考90分的家长情何以堪呢?”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作为一位父亲。我也在孩子的家长群里。
有时候。我会研究群里老师和家长的聊天内容和隐藏的情绪。
群里。一般以妈妈居多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老师经常会在群里告诉家长们当天布置的作业有哪些。然后让家长们尽量督促孩子完成。
有的妈妈如果没有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。会觉得特别愧疚。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是个不负责的坏妈妈;
有的妈妈不折不扣地实行。监督孩子完成作业;
有的妈妈则十分热心。总是在群里不厌其烦地告诉别的妈妈。怎样帮助孩子完成作业。
能明显地看出。这些妈妈都想做一个别人眼里负责的“好妈妈”。
但同时。他们内心也充满着特别强烈的焦虑感。
所谓“窥一斑而见全豹”。看到妈妈们在群里对老师布置作业的态度。我大概能想到。这些妈妈平时是如何要求孩子报各种补习班。孩子又是如何磨磨蹭蹭地完成作业的。
中国有句非常经典的口号: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在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。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今天。孩子的成绩。直接影响到妈妈在别人眼里的形象。
如果家里的孩子成绩不好。妈妈出去时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。
因此。不管妈妈们愿不愿意。都主动或被动地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。
然而“太过负责的妈妈”。内心其实更像是一个特别乖、特别听话、特别负责的孩子。并且希望用这个形象。来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自我认同。
2
/一个太过负责的妈妈。其实是需要成长的妈妈/
这些妈妈在老师面前的态度。令我想到了一个心理学词汇:“迎合型投射性认同”。
在投射性认同的机制下。投射者(父母)发出:你要求我们做的事情。我们都尽全力去做到了。如果你(老师)还不认同我好妈妈的形象。在课堂上不对我的孩子好一点的话。你简直就太糟糕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。孩子就变成了父母取悦老师的一个工具。
既然孩子是工具。父母就不太会关注到“工具”的喜怒哀乐和情绪体验了。他们要的只是:你要听我的话。把老师交代的任务百分百完成。
在这过程中。父母们会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地教育孩子了。对孩子很负责任了。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的意思来。那么我就会很焦虑。甚至愤怒: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。一点都不乖。”
这样负责的妈妈。在孩子面前。可能跟掌控欲很强的暴君。没啥太大的差别。
而且。这会顺带引起一系列的孩子问题:做作业拖拉。成绩下降。厌学等等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。孩子不敢公开反抗妈妈。所以他就会通过做事磨蹭。很慢很慢地完成妈妈交代的任务。以此来表达不满。
在这样的关系里。我们是看不到任何亲子之爱的。
也许。有人会为妈妈们感到不公平:
“你怎么这样说妈妈?妈妈也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啊。不完成老师的作业。成绩怎么提高?成绩不提高。以后怎么拼过别人进入重点中学。大学?如果不是自己家的孩子。我们还懒得操这份心呢!”
嗯。妈妈们的苦心能够理解。但你们有没有想过。为什么孩子要去迎合你们?
3
/一个怎样的父母。孩子才需要去迎合?/
如果父母是一个特别有爱、能够包容和接纳孩子的人。孩子是不需要去迎合的。在这样的父母面前。他们是非常放松。且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。
相反。一个苛刻的严厉的、没有情感的冷漠的父母。孩子才需要去迎合。
在父母粗暴地督促和不断地纠错下。慢慢地孩子会觉得学习不是为了自己。而是父母要求我做的。
既然学习是父母要求的。那么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。就不会有特别高的热情。他会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完成作业。导致写作业越做越慢。效率越来越低。创新性和自主性也越来越少。厌学情绪逐渐增强。
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:
当我一直被别人盯着做某件事时。我有一种没被别人信任和尊重的感觉。
试着想一想。假设你是孩子。上了一天课。回到家。还要被父母监督着做作业。稍微有一点不如他们心意的地方。立刻就能看到他们脸上不悦和嫌弃的表情。
那一刻。难道你不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的眼里很糟糕吗?
从深层的角度来看。父母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。是对孩子的不信任。不信任孩子能独立完成作业。同时。这也是对孩子施加强控制的表现。
所以。一个内心特别负责。需要有人取悦的妈妈。其实是一个需要成长的妈妈。
只有懂得自我觉察。她内心那个特别乖巧、胆小的孩子才会真正长大。
4
/如何做一个“足够好的妈妈”?/
我有一个朋友。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
等到孩子三岁后。她让孩子开始学习如何一个人看书。玩玩具。自己只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在旁边提供帮助。
她说:“我绝对不要看着我的孩子写作业。如果他需要我帮忙。一定会来找我的。我告诉他。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。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。”
她没有每天看着孩子写作业。也没有因为两个孩子的到来焦虑。或忙的焦头烂额。
她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非常积极乐观、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性。孩子跟她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有爱、融洽、相互理解。
何必要做一个太过负责的妈妈呢?
不如做一个有爱。能理解孩子成长的妈妈吧。
我们陪伴孩子。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别人眼中的“好妈妈”形象。而是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。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。去对待他们的人生。
喜欢我们的话。请给我们一个在看哦!
作者介绍
胡慎之。最懂关系的心理学家。所有冲突。都是合谋。
推荐阅读
讨好型人格。其实也是施暴型人格
☟ 点击原文链接。填写问卷。
告诉我们你的意见!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原文标题:不得不看的家长群,制造“好妈妈”的工具